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合集九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为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所折服。心理学是十分客观的一种存在,但同样不乏应用性。也许心理学理论有些枯燥,但辅以实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深入体悟生活的感觉,所以说心理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
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也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和态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避免出现或有效应对由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现象,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学教会我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心理年龄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现实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尔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偏强,但已经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我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并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
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较为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这就是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但这也是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生活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在里面。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只是我们所不够了解的人和事物。其实很高兴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很高兴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相信从其中得到的东西,会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今年暑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看到书名时,还以为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比较难读懂的书。但翻开目录,就一下子吸引了我:虎头豹尾——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情境相似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头脑风暴效应;真实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响雷之后必有雨——预期效应……
翻开书,细细地读、细细地品。
在序言中,刘儒德老师就以生动形象的一则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讲述了原本晦涩难懂的建构主义。“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 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原来经常看到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论述,说实在的,真是不太弄得懂,一则小故事,就让我了解了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
正像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序言中所说,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向大家解释科学的、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在读本书的第二辑“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时,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条条精辟的分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一文,讲诉了心理学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的实验。在幼小的猴子身边放的是两个母猴的模型:用铁丝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研究发现,小猴子喜欢能给他以柔和感觉的布猴子。后来,心理学家给布猴子妈妈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布妈妈用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她。但布妈妈是不能与真正的母猴相比的。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让人备感震惊: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而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是否真正给予了孩子他所需要的爱?读完之后,不由得让人顿觉警醒。一个只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父母,一个总在忙碌于工作却不肯抽时间陪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了一个自动洗衣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的角色,孩子们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亲情没有获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对父母说: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也难怪做父母的总是不理解: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越大却离我们越远?同样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永远无法真正赢得孩子的认同。
《顶着光环行走的人——晕轮效应》:我们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是“坏的”,则被一种坏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坏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气体方面的特征的现象,就是晕轮现象。“晕轮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待学生,要防止一种以偏盖全的评价倾向。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避免因对学生的不公正的评价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暂时的落后。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 ……此处隐藏6251个字……学习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是迷茫,无所适从。这就是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爱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
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适时调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植根于生命的活力,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教学相长,教师也是一名学习者。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扩大、流行、社会文化层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知识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基础、依据。因而,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的话。他将是一名完美的教师”。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促进教学,教育的成功源自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8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方的.。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方的.,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9通过学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深深体会到了“健康”的真正含义。现在说说我的两点体会:
一、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
直到现在,家长更多的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而言,只要孩子吃、穿、住、行都好就行了。所以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长都一律满足。而孩子有什么想法,什么行为,他们都不了解,也不关注。
二、教师对学生健康的关注。
到现在为止,教师关心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只要学生成绩好,教师就很满意。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只要不打架,不闹事,教师也很满足。至于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关注的仍然很少。特别是那些表现差的学生,他们为什么表现差,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就不清楚了,也不关心了。很多时候还对这些事情很厌烦更别说关注了。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多关心关心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学生表现差的时候,我应该更多的分析内在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