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时间:2024-03-08 12:30:26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6篇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6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1

老师想要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有针对的去教学。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因为物理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

⒉ 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⒌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参入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要学。

⒍ 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1、摸清学生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组织,完成教学任务。

2、抓好课堂效率。上课力求高效,精讲精练,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成绩。

3、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单元复习和测试落实到个人,完善课前检查和试卷的单独评讲。

4、做好训练,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能分组实验要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一定要演示,要认真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人教版物理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此处隐藏4858个字……但是余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训,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习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2、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平台。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但是多媒体设备我认为不是用来投影简单的上课讲稿的。所以我上课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来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新的开始,新的面貌,期待新的成绩。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6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